2015/10/05 其他

女性尿道憩室的處置-謝武橋醫師/梁景忠醫師

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Urethral Diverticula in Women: A Single-centre Experience (From Eur Urol.2014 Jul;66(1):164-72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前言

尿道憩室(Urethral Diverticula)的盛行率約1~6%,好發於40歲左右的婦女。有下泌尿道症狀的患者被確診有尿道憩室約佔40%,其中有1.4%合併尿失禁的問題。形成尿道憩室的原因,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的尿道憩室。後天性尿道憩室大多數是因為生產或手術時尿道受傷所造成,另外則是重複性泌尿道感染後,尿道周邊腺體堵塞而導致其分泌物不易流出,因而像水球般積蓄在腺體內。

 

臨床表徵

主要是病患觸摸到下泌尿道有囊腫,可能有像膿的液體積在其中,輕壓時有分泌物由尿道流出,常合併觸痛感、頻尿、急尿、反復性泌尿道發炎;另外還有解尿疼痛(dysuria)、排尿時滴尿(postvoid dribbling)、以及性交疼痛(dyspareunia), 也稱做3D的典型病徵。從發生症狀到被確診平均時間約為5.2年。

 

這篇回溯性論文,是分享單一醫學中心處理尿道憩室的經驗,病患收集時間是2004~2012年,總共有89位病患被納入。主要症狀是尿道囊腫(75%),其次則是解尿疼痛(73%),骨盆疼痛(67%),然後則是下泌尿道症狀約佔三至五成的病患,合併應力性尿失禁(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)的病患則佔34%。尿道憩室的位置主要在中段尿道約佔52%,近端尿道(19%)和遠端尿道(27%)。

 

診斷工具

該研究指出,89位尿道憩室在解尿後接受核磁共振檢查(Postvoiding MRI),尿道憩室的診斷率可達百分之百。以影像尿路動力學(Video urodynamics)檢查其中的27位病患,則只有7位(約25%)的確診率。以骨盆腔超音波(Pelvic ultrasound scan)檢查其中27位病患,則只有只有10位(約38%)的確診率(關於超音波的確診率較低,或許是和這個研究並非使用3D超音波有關)。

 

治療方式

主要步驟是經陰道將陰道壁切開,把整個憩室切除再縫合開口。手術後放置導尿管三週後才移除。術後48小時內,使用靜脈注射廣泛性抗生素,而後改成口服抗生素直到第三週移除尿管時才停止服藥。其中31位病患(約35%),因為切除憩室後尿道缺損太大,因此需加做做Martius flap。

 

預後

有兩位病患,術後產生泌尿道感染與Martius flap感染,不過經由抗生素治療後,都不需要重複手術。32位術前被診斷有應力性尿失禁的病患,其中只有12位,術後依然有應力性尿失禁的問題,其它病患漏尿都已經顯著改善。新發生的應力性尿失禁(de novo SUI)則有13位,約佔全部的15%。所以尿道憩室在手術後,共計有25位病患合併應力性尿失禁的問題,其中13位6個月後需要做尿失禁手術。術後有3位(%)尿道憩室病患復發,需再做一次尿道憩室切除手術。

 

結論

當病患發現下泌尿道有異常囊腫合併下泌尿道不適,例如解尿疼痛、頻尿、性交疼痛等,尿道憩室都應該被當作可能的診斷。臨床檢查方面,除了安排解尿後核磁共振檢查,3D骨盆超音波也是值得考慮的一項診斷工具。如果病患有明顯不適,也需要考慮手術治療,但是建議要轉診到比較有經驗的醫院進行治療,才能確保病患獲得更好的預後。

林口長庚醫院 謝武橋 醫師/梁景忠 醫師